•  

               2024年4月1日,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报道,治一方水土、优一方环境、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河南省创造性地治理水土流失,植树种草抗御水旱灾害、带动农民增收、保护水土资源。截至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突破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为乡村振兴描绘出生态底色。

      ↑听新闻·沉浸河南生态底色

              清明前夕,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城关镇叶岭村一片尚未种植的梯田里,村民齐转怀和乡亲们手扶拖拉机开出沟槽,埋下春丹参。田地从依靠牛耕的坡耕地改为梯田,今年68岁的齐转怀也从村民变成了管理人员。

      齐转怀:“我们家庭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10亩多地,一年地租收入5300元。我从合作社又流转140亩地的田间管理,每亩地收益350元,除了给工人开工资成本,我们老两口这一项总收入达2万多元。”

              坡改梯是洛阳嵩县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嵩县是中低山区农业大县,水土流失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七成多。通过坡改梯、沟坝地、改滩造地、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治理、修建淤地坝等措施,目前全县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一半。

              嵩县水利局二级主任科员王汉召说,通过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嵩县城关镇叶岭村、田湖镇卸甲沟村、闫庄镇朝阳沟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的发展,把原来望天收的“三跑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地处伏牛山区的洛阳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伊河源潺潺流水流向伊河,不少游客在河边休憩游玩。从前一遇山洪漫平滩、村居环境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村民收入从以前的每年人均4000元增加到如今的20000元。

              协心村党支部书记王景甫说,目前乱采乱挖现象没有了,破坏河道基础也没有了。岸坡以种经济林为主,保持水土的同时,群众也多了一份收入。同时,外部环境也改善了,又带动了农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让老百姓能增收致富,都尝到了有好山好水能发家致富的甜头。

              通过在山间河沟修筑拦沙坝,在小支沟修筑谷坊群等工程措施层层拦截泥沙,又通过种植水保经济林、果树林等非工程措施,如今,栾川县不仅把水土流失降低到了更低限度,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更因地制宜带动了区域旅游发展。

              “在清洁示范小流域方面,我们打造了生态宜居型、产业型、旅游观光型这几种类型。”栾川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刘涛介绍,栾川县把水土流失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各种硬件环境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避暑、度假和休闲。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六成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8%,为乡村振兴描绘出生态底色。监测显示,2023年全省预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7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河南省还完成206座淤地坝雨水情监测系统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型以上淤地坝信息系统监测全覆盖。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