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 2021年9月11日 第4924期
本报记者 李乐乐 国立杰 彭可 通讯员 于娇燕
大国重器,蜿蜒盘踞。丹江碧水,浩浩北去。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等地后,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既是“大水缸”,也是“水龙头”。如今,在中原大地,丹江水早已惠泽民生,“放心水”已流淌百姓心田。
南水北调:助力幸福新生活
记者近日走进了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固城镇刘张庄村村民张风江家里。去年,他和城里人一样,也喝上了丹江水。
“水咸、苦、发涩,衣服清洗晒干后发黄,还经常停水。”说起以前的日子,张风江摆摆手,“现在丹江水甜甜的,烧水也没有水垢,从早到晚都有水,我们真高兴!”
“这是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濮阳市水利局副局长张作斌说,“在今年6月底前,全市农民全部吃上优质安全的丹江水,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一个水源覆盖城乡、一张水网集中供水、一个主体运营管理、一个标准服务群众’。”
从2018年开始,河南省水利厅和濮阳市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社会参与”的建设与管理机制,谋划推进了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等。经过近3年的努力,濮阳市120多万农村居民喝上了丹江水,每年节约深层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
在焦作市城区段的大沙河两岸,记者看到,这里红花绿树、水草丰茂,岸边栈道的游人或赏美景,或拍照合影,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水比以前多了、清了,鸟也多了起来,每天早上来这里散步的人特别多!”正在河边散步的南张村村民王和平高兴地说。
大沙河的变化,得益于丹江水注入的新活力。大沙河、新河每年接受4100万立方米的南水北调生态补水,让“追梦怀川、沙河水畔”的美好图景成为现实。浩荡北上的丹江水,不仅滋养了沿线人民,也滋养了沿线江河湖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25个退水闸、4个分水口门,利用汛前弃水机会,向我省境内24条河流、8个湖库进行生态补水,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且有效缓解了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矛盾,改善了受水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河南省水利厅厅长孙运锋说,“同时,山水林田湖得到有效涵养,促进了河南省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环境逐渐修复。”
四水同治:治水兴水新战略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河南创新提出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实施“四水同治”,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力量。
林茂水丰、绿意盎然的洛阳市伊河湿地,一水一木、一花一草尽显原生态之美,成为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首选打卡地。“原来这里脏乱差,还有不少养殖场,如今经过治理,变得山清水秀,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引得40多种珍稀鸟类光顾这里。”洛阳市河渠管理处伊河管理所副所长杨晓华说。
近年来,洛阳市以“四水同治”为引领,突出生态效应,在全市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综合治理行动,通过实施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湿地游园、河流清洁等重点工程,保护原生态,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建成投用引畛济涧、引故入新、引黄入洛等12项引水补源工程,268公里河道清淤疏浚、两岸生态改善、绿色生态走廊贯通。
不仅在洛阳,一个个生动的治水实践,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成为破解河南高质量发展“水瓶颈”制约的密钥。
正在建设的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和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82亿公斤。据悉,河南近3年计划开工建设的9项重点水利工程,估算总投资574.9亿元,工程实施后可提高年供水能力8.28亿立方米,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889.5万亩,还将有效增强水资源配置及区域供水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据介绍,近三年来,河南省“四水同治”累计谋划项目1724个,完成投资1905亿元。其中,2021年度谋划七大类929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072亿元,是2018年的3.1倍。河南“四水同治”工作作为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水润中原,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河南治水兴邦指明了方向。重新审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国之重器”,河南省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生态治理从“治标”转到“治本”上来,把黄河生态带、淮河生态带、大运河生态带和南水北调生态带串联起来,形成“丰”字形生态格局。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思路,遵照‘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要求,统筹推进‘四水同治’。”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展望未来,“构建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通道,以黄河、沙颍河、淮河等自然水系为基础,以综合性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为节点,统筹四大流域的‘一纵三横四域’现代水网体系,为构建国家骨干水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出河南答卷!”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