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市民沿河悠闲散步……河洛大地处处呈现出人水相依、河湖长治的生态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洛阳坚持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以创建幸福河湖为引领,推动河湖治理逐步由以城区段为主向全域水体拓展,治水兴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21年,我市河长制及四水同治工作通过省级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2020年,伊洛河作为全国17个示范河湖之一,顺利完成创建任务并通过验收,为全国河湖管理及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了样板,被《中国水利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洛阳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和省级节水型城市,河南省四水同治现场观摩会在洛阳召开。2019年,洛阳创新落实河长制的做法,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等。
四级河长担当作为 河畅水清岸绿惠民生
洛阳,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地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境内河流多,其中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6条;境内共有各类水库156座、塘堰坝948座,总蓄水能力157.44亿立方米;城市区主要渠系有中州渠、邙山渠等7条渠和新区水系、伊滨水系2个水系,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市委市政府牵总、河长全流域负责、市区责任分包”的“1+4+8”指挥体系,2017年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市设立各级河长2937名,充实完善了128条河流的河湖名录档案,编制了“一河一策”治理规划方案,推动各级河长履责担责、有名有责、有能有效,至今累计巡河92万余次,发现解决问题3.6万余个。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新模式,构建“民间河长+媒体+群众+志愿者”社会监督机制,形成了河长挂帅、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新局面,奏响“治水大合唱”华章,河洛儿女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保障持久水安全。如今,全市主要河湖已基本构筑“工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汛防线。尤其是去年以来,洛阳把握“根子在流域”重大要求,创造性实施以清淤、清障、护堤为主要内容的中小流域“两清一护”工程,对全市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123条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彻底疏浚河道,并于今年汛期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清淤748万立方米,清理阻水树木64万棵,累计治理河长872公里,成功应对汛期考验。水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加固除险河堤661公里、水库156座,伊河、洛河等主要河道防洪标准提高至中心城区100年一遇,沿河县城50年一遇,乡镇农村20年一遇。同时,“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强化河道采砂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强化日常巡查监管、执法打击,加强值班值守,坚决维护河道采砂管理秩序,河湖面貌不断改观,确保行洪安全。
“空间均衡”水资源。洛阳河湖密布,但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年,我市坚持“四水四定”,相继完成引黄入洛、故县水库引水等引水补源工程12项,小浪底南岸灌区顺利试通水,有力推动了水资源“空间均衡”。坚持河道治理与生态绿化结合、生态修复与生活休闲结合,拓展绿色空间,提升绿化品质,规划建设中心城区湿地35处,建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0个,湿地总面积4.97万公顷,在北方城市独树一帜,有效提升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智慧治水除顽疾。运用无人机开展巡河,开启智能治水新时代,可以全方位、无死角观察河道情况,能更高效地收集河流水质、污染源、排污口等信息。实行“人防+技防”模式,在主要河流、重点河段加装监控设备,构建市、县两级监控平台,实现重点河段视频监控全覆盖、科技治水管水,打造“天上看、网上管、水上巡、掌上查一体防控”闭环监管链条,发现、处理问题更主动、更精准、更及时,实现河湖管护全天候、反馈“零延迟”。
综合施治惠民生。我市以河长制为重要抓手,按照“生态保护为先、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总体思路,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以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及中州渠、大明渠等“四河七渠”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紧紧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岸线管护等主要任务,统筹推进全市城乡水环境治理保护,先后谋划建设水生态治理项目数百个,扎实开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伊、洛、瀍、涧等黄河重要支流基本完成治理任务,河道清淤疏浚,两岸生态改善,绿色生态走廊贯通。饮用水源地整治实现全覆盖,沿线排污口全部截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水环境实现长治久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3%。高品质打造滨水绿色空间,伊、洛、瀍、涧“四河”形成500余公里绿色生态走廊,营造了山水交融、水清岸绿、宜居宜赏的生态绿廊。滨水“乐道”串联城区,300余个城市游园生机盎然,15分钟“休闲圈”“阅读圈”“健身圈”基本形成;临水而居、伴水而行,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绿色福利,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魅力更加凸显。
把握河湖治理新内涵 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
进入新时代,河湖长制工作迎来新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要批示精神,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幸福河湖建设的决定》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的期待,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近日全市召开水利重点工作推进会,发布洛阳市第1号总河长令,关于全面开展幸福河湖建设的决定,从实现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科学水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幸福河湖建设同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结合起来,打造幸福河湖,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平安河湖。加快补齐防洪短板,结合流域防洪规划、河流防洪规划,科学确定建设幸福河湖河段的防洪标准,健全防汛抢险应急救灾机制,完善防洪工程;结合小流域“两清一护”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整治,理顺岸线平复河床,加固岸坡堤防,确保河势稳定、岸坡牢固、工程体系良好,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健康河湖。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严查违法取水行为,加强再生水回收利用,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河湖水质稳定良好;逐步构建互联互通、调丰补枯、多源保障、联合调配的水网格局,打通全流域重要河流湖库“最后一公里”。
美丽河湖。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强乡村河流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污达标处置,不断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坚决维护河道采砂管理秩序,加强河湖日常保洁,保持水面岸滩整洁,河湖景观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河段水质要全年稳定在Ⅳ类标准以上。
生态河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河湖的自然属性、顺应河湖的自然规律,着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狠抓河湖生态保护,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文脉河湖。充分挖掘河湖文化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河洛文化”“大运河文化”,打造有文化气息的河湖;活化利用水利工程,依托滨河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沿河湖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主题公园,让河湖成为讲述中国历史、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
智慧河湖。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严格依法依规审批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加强河道日常巡查和执法监管,从严打击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涉河湖违法行为。打造管护责任体系健全、河湖空间管控有序、信息化手段发挥作用明显的智慧河湖。
高位推动合力攻坚 擘画“幸福河湖”新蓝图
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为把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我市建立了一套高效、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河湖长是幸福河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幸福河湖创建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砥砺深耕、奋楫笃行,不断提升新时代水利治理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奋力开启洛阳幸福河湖新征程。
注重系统规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五大要素,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复杂关系,以当地自然条件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和天然河道,注重生态节约,避免大拆大建,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突破管理体制障碍,打造自然生态、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幸福河湖网络。
突破资金瓶颈。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一般债、专项债争取力度;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幸福河湖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结合河道疏浚、砂石处置、土地收储等方式,积极探索建设资金平衡办法。
形成工作合力。幸福河湖建设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成员单位联动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定期会商分析研判,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在环境整治、拆违清障、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强行业指导和督导,合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伟业。乘着全面开展幸福河湖建设的东风,古都洛阳的河湖守护者必将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以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己任,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以河湖生态的含“绿”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在推进洛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来源:洛阳日报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