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

我市一体推进小流域治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筑牢防汛堤坝,让城乡更有韧性

日期:2022-08-25 16:23:46  点击:   属于:媒体解读

暴雨之后,沟满河平。若不是小流域两清一护工程的实施,或许2010‘7·24’暴雨灾害的悲惨一幕就会重现。提及去年“7·20”暴雨的场景,长期在山里生活的栾川县养子沟村村民史景宽记忆犹新。

就在今年7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时强降雨席卷洛阳城区,瀍涧大道定鼎路隧道、九都路定鼎立交桥等低洼地段出现较为严重的积水,好在应急处置及时,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

防洪减灾,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洛阳地处豫西,山区广布,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仍存诸多短板。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一旦发生大的灾害,损失的量级势必大幅提升。因此,补齐防洪减灾短板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日前出台的《洛阳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水利工程建设,伊河、洛河防洪标准基本达到中心城区100年一遇、县城50年一遇、乡村20年一遇,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洛阳中心城区三面环山,防洪排涝渠系不完善,建设标准低,城市内涝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规划》明确,我市将聚焦防洪薄弱环节,按照消隐患、提标准、控风险的思路,加快推进主要河流及中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能力建设,持续提升防洪工程标准,不断完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

防洪减灾,首要确保河畅其流。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过去,乡村小流域之所以山洪频发,主要是因为河道淤积、肆意侵占导致的行洪不畅。去年以来,市委把握治水规律,下决心对全市范围内131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实施两清一护综合治理,从根子上解决小流域行洪问题。

下一步,我市还将按照流域防洪规划要求,结合沿河城乡发展,开展防洪能力复核,以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对防洪不达标、河势不稳定、行洪不顺畅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计划到十四五末,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北汝河等主要河流防洪标准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其他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年至20年一遇,堤防达标率达到90%

在做好的基础上,水库是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洛阳拥有各类型水库156座。根据《规划》,一方面,我市将加快完成现有存量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对达到鉴定期限的水库,按年度开展安全鉴定,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长期良性运行。

长期以来,山区群众沿河而居,享受着水源之便,也面临着山洪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全市有92条山洪沟,分布着7091个山洪危险区。下一步,我市将在完成剩余33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水利建设,完善市、县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做好城市防汛,是打造韧性城市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市依托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中心城区防洪渠闭环建设,保证外洪不进市区,同时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渠排涝标准,保证涝水快速外排,整体提升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政策: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洛政2022〕43号

相关政策链接:http://www.ly.gov.cn/html/1//2/10/29/13/78/571/10965648.html